俞树毅:渭河流域生态保护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任务
编者按:“渭水泱泱大潮滂滂”首届渭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主题宣传活动,由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中国网)、陕西省水利厅、陕西省国资委、甘肃省生态环境厅、甘肃省水利厅主办,渭南市委宣传部、中国网丝路中国频道、丝路文明网承办,陕西水务发展集团有限公司协办。7月28日至8月5日,媒体报道团开启溯源探访之旅,将陆续走进陕西省渭南市、咸阳市、西安市、宝鸡市,以及甘肃省天水市、定西市,集中宣传展示陕甘两地持续推进渭河流域高标准生态建设、协同推进渭河流域生态治理与品质提升、以生态环境保护推动两地经济社会发展的生动实践。
在陇原大地与关中平原之间,渭河宛如一条灵动的丝带,串联起华夏文明的璀璨过往与生态保护的时代命题。作为黄河最大支流,渭河的保护与治理不仅关乎流域内良田的丰饶、群众的福祉,更承载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战略使命。带着对这条“母亲河”的深切关注,兰州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导,甘肃省环境资源法学研究会会长,甘肃省大地之友生态环境治理研究院理事长俞树毅分享了渭河保护的深层逻辑与实践路径。
流域治理:在战略定位中锚定保护航向
“善治秦者先治水,而善治水者先治渭。”俞树毅点明,作为黄河流域生态屏障的关键一环,渭河滋养着关中平原的粮仓,维系着生物多样性的天然宝库,更承载着陕甘宁三省区协调发展的生态纽带作用。
曾被戏称为“关中道的下水沟”的渭河,如今基本实现了“洪畅、堤固、水清、岸绿、景美。”俞树毅介绍,现阶段,渭河已经有了肉眼可见的变化:通过关闭污染企业、建设污水处理厂等措施,渭河水质明显改善,干流、支流水质均为优,512公里长、宽约1公里至6公里的“关中绿腰带”,成为市民休闲的“生态客厅”;朱鹮、黑鹳等濒危物种重现河滩,生物多样性显著恢复。
俞树毅表示,渭河流域有责任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中先行一步、做成标杆。
跨省协作:在共治共享中破解流域治理难题
在俞树毅看来,作为典型的跨行政区域河流,渭河治理的核心挑战在于如何打破陕甘两省的行政壁垒。俞树毅指出,陕甘两省已经在协作方面积极进行了探索。如2011年,陕、甘两省沿渭6市1区签订了《渭河流域环境保护城市联盟框架协议》,陕西省向渭河上游的甘肃天水、定西两市分别提供300万元渭河上游水质保护生态补偿资金,用于上游污染治理、水源地生态保护和水质监测等。
未来,渭河流域陕甘两省在联合监测方面可以进一步加强数据共享和信息互通,建立更加完善的监测网络和预警系统。在污染治理方面,可以针对流域内的主要污染源,如工业废水、农业面源污染和城镇生活污水,制定协同治理方案,推动污染减排。在生态补偿方面,可以探索建立基于水质水量、生态服务价值或污染损害程度的多元化补偿机制,激励上游地区采取更积极的生态保护措施,并确保下游地区的用水安全和生态效益。此外,加强跨区域的联合执法和监管也是保障治理成效的重要环节。
总而言之,渭河流域的生态环境保护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任务,需要陕甘两省在联合监测、污染治理和生态补偿等方面持续深化协作。借鉴其他流域的成功经验,结合渭河流域的具体特点,不断完善合作机制,才能最终实现渭河的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目标。
【责任编辑:王琦】
(原标题:俞树毅:渭河流域生态保护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任务)

